抚州“戏曲之都、文化抚州”主题展馆吸引八方游客
游客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
造型各异的微型南丰傩面具
来自塞尔维亚的女士体验戏曲妆扮
五月鹏城,繁花似锦。5月16日上午,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盛装开幕,抚州继2017年后第三次在主馆单独设立展位。
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进以“戏曲之都、文化抚州”为主题的抚州展馆,传统而不失现代的气息迎面而来。展馆以戏剧文化和生态文明为主线,把牡丹亭、梦园、明代建筑风格作为设计元素,设计的场馆与展示的内容融为一体,赣抚风韵迎来八方宾朋。
文化产品彰显特色
非遗手工艺品历来是文博会的一大看点。在抚州展区,民间手工艺品现场制作,成为文博会上的一个亮点,文化与时尚设计元素的融合,赋予这些“老手艺”以新意。来自南丰的傩面具雕刻非遗传承人李英,拿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雕刀,在一段上等樟木上,一边凿刻,一边“摆古”,展示出了傩雕艺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获得了观众们啧啧称赞。她告诉记者:“今年是第四次来参加深圳文博会,每年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今年带来了新的创意产品,为了让大众体验傩面具彩绘过程的乐趣,我将傩面具雕刻成便于携带、便于把玩的手把件,并配合学校开展傩面具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们对傩面具进行彩绘,既可以激发想像力,又能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傩文化的特色。”
展馆内,由省级非遗传承人邹兆庆创造的乐安蛋雕,也为今年的文博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传承祖传蛋雕技艺的基础上把古代琢玉的薄意技法、中国画技法及西方绘画技法融为一体,或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是形象逼真的花鸟,生动呈现了别具一格的抚州特色文化。邹兆庆为此次文博会创作的《改革开放七十周年》蛋雕作品,形象逼真,个性鲜明,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好多人专程来这里看乐安蛋雕。”邹兆庆开心地告诉记者,“乐安蛋雕不仅仅是抚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还从技法、工艺、题材等方面突破,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以更开阔的视野将蛋雕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言者。”
不仅是乐安蛋雕,南丰傩面具,还有南城麻姑酒,东乡木雕,金溪大米微书镶嵌,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VR《牡丹亭》全景视频……都是“惹眼”的展会产品,让观展者充分体验抚州传统文化和风情,领略抚州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
戏曲表演引人驻足
漫步文博会各展馆,VR、APP等文化产业项目琳琅满目,忽地一段戏曲悠扬入耳,循声望去,却见两位演员在表演《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小生眉清目秀,青衣水袖曼舞,这便是今年抚州展馆亮相深圳文博会最惊艳的部分——把牡丹亭、书卷轴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在展厅搭建牡丹亭作为表演区,由我市专业演员轮番演唱盱河高腔《牡丹亭》中的精彩片段,唱出穿梭时空四百年却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的汤翁“神之所往”。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台上,唱腔婉转缠绵,水袖轻盈翻飞;台下,观众目不转睛,掌声雷动。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牡丹亭》,看到他们独具特色的表演,让我真切感受到抚州作为戏曲之都散发的魅力,有机会一定要去汤显祖的故乡看看。”一曲结束后,深圳资深戏迷袁老先生由衷感叹道。
此外,设在馆内入口处的传统戏曲演员化妆也收获了不少的“粉丝”,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兴致勃勃地进行戏曲化妆、服饰穿戴等体验,其中也不乏有国外的“戏迷”。来自塞尔维亚的一位女士看到有中国游客在体验戏曲化妆,也请现场的抚州专业戏曲化妆师为她上戏妆,并有模有样的扮演戏曲中不同的角色。她说:“非常高兴能有机会穿上中国传统戏曲的服饰,它是独特的中国文化,这是一次特别有意义的体验,我会把穿中国戏曲服装的照片发给我的亲人和朋友看。”她表示,希望能够多多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让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更精彩。
一件件特色展品,一项项非遗技艺,一次次戏曲表演,无不彰显了抚州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也完美诠释了抚州是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
文/见习记者 郑莹莹 图/实习记者 戴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