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队队员来到校具加工厂了解生产销售情况
城上村一角
朱贵龙在校具作坊里调试机器
城上村旧貌
每年夏季,南城县株良镇城上村,家家户户的校具加工厂忙得热火朝天。暑期是校具企业生产旺季,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村里一批批加工好的校具,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想奔向全国各地……
素有“全国校具基地”美誉的株良镇,具有规模以上校具生产加工企业300余家,年销售额达48亿,占全国校具市场份额的30%以上,居全国四大校具基地之首。该镇城上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株良镇唯一的“十三五”省定贫困村。2015年,连心小分队驻村后,充分依托该镇的校具产业优势,打造“城上村校具产业联盟”,50多户校具加工户组团发展、优势互补,推进“党建+产业+扶贫”的模式,让先富起来的村干部和党员发挥个人才能,作为产业开拓者,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多亏了小分队的帮助,我们家才能挺过来,真的是太感谢他们了。”69岁的村民李水才妻子脑血栓患病6年多,每年要花掉六七千元医药费。去年他的儿子李小林在福州务工时发生交通事故,在医院花了30多万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陷入极度的经济困难。小分队得知情况,立即组织市委办和中国农业银行抚州分行等单位为李水才捐款,并协调县司法局对李小林交通事故给予法律援助,安排李水才到村支书张才能、村主任刘军等联合创办的校具企业扶贫车间上班,现在李水才每年有近3万元的收入,让他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苦日子能熬出头,多亏了他们的帮扶”,在朱贵龙的校具作坊里,他正满头大汗地调试机器。闷热的天气,机器嘈杂的轰鸣声,丝毫没有影响朱贵龙一家人赶制订单的干劲。朱贵龙的女儿2008年身患红斑狼疮,每年都要负债治疗。小分队帮助他贷款3万余元,建起了一个400多平方米的校具作坊,并通过技术引导、承接订单让他的作坊走上了正轨,如今他家年收入近10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城上村上规模的校具企业有22家,其中党员开办的企业超过10家。校具产业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也让城上村成功脱贫摘帽。校具产业的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小分队的积极协调帮扶下,该村先后投入680多万元资金到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实现了由“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嬗变。村里还计划建设校具产业集中区,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校具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为城上村的致富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刘文平 本报记者 胡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