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源梯田美不胜收
f5Q003-
位于村口的乐史木牌楼2007年被授予“抚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宜黄出过不少名人,其中名气响亮的“抚州开山状元”乐史出自该县黄陂镇霍源村。霍源,意为地处群山环绕,资源丰富的福地。《乐史十三修宗谱》记载:“乐史父亲名乐璋,字朝辑。五代年间,由河南游仕江左,为抚州临川县尉,徙居临川。因妻四十岁尚无子,与夫人吴氏谒叩宜黄县大华名山,路过崇贤乡(古代地名)霍源,见其岭岳连绵,崖奇林茂,山水清丽,来脉秀发,于深宕僻谷中陡开平原旷地,遂辞官归隐,举家卜居于此。”近日,记者一行乘天气晴朗,前往乐史故里探寻美景。
从宜黄县城出发,沿208省道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驶,经过二都镇来到黄陂镇,再驱车前往。山路蜿蜒,驶上一个高坡处,再往下走,眼前出现了一片广阔田野,这里就是乐史故里霍源。
在霍源村圩上村小组,记者看到了去年刚修缮落成的乐氏宗祠。正门是古色古香的“乐氏宗祠”四字,两侧从右到左刻印了“慈竹世家”四个金色大字。据村民乐乡明说,这慈竹可是大有来头。
霍源的慈竹丛,位于村中一山弯处。慈竹与宜黄本地竹子大不相同,根连成丛,杆枝密集成束,如母子相依。慈竹四川居多,本地原无此种。现我省乡村偶尔能看到的慈竹,民间传说皆为乐史从四川引种而来。乐史为两朝状元,南唐保大十九年(公元962年)进士及第(状元),初仕南唐齐王景达临川秘书郎。后因战争回家,创办“五峰精舍”书院。大宋统一后出任中原主簿,复登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甲科,再度状元及第。自此,乐史擢为著作佐郎,知陵州(现四川省仁寿县)。一次乐史出外巡视时,发现城郊郭村坞中一丛丛的翠竹高低相依,生长茂盛。经打听,得知这是杜甫在《假山》诗中吟咏过的蜀中“慈竹”。由竹及人之孝悌,乐史胸中涌起浓浓诗情,写下长达八十句的五言诗《慈竹》,并将慈竹移植于官坻庭院之中,后来又移植回老家霍源,以表对慈孝的弘扬。宋太宗得知,正合“天下大治,民心为上”之意,他将“孝”之意延伸为“忠孝”,亲自两度和诗四首,赞扬乐史。
乐乡明告诉记者,去年,临川一个乐氏家族亲友从霍源移栽了一株慈竹,据说已经成活。乐乡明也计划要移植两丛慈竹种在乐氏宗祠后院,彰显慈竹世家的美誉。
坐落在村口的木牌坊,始为乐史考取状元后所建。相传乐史不愿在乡人面前炫耀,因而建筑风格低调,朴实无华,木料构造,并不宏伟。加上千年风霜剥蚀,如今岌岌可危。霍源村村主任邵雪刚告诉记者,目前正在为状元坊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其加强保护。目前我们看到的状元坊,可以看到部分近代维修的构件,乐乡明说,约三十年前,他父亲乐宜发与堂弟乐乡贵主持修家谱,多了1200元钱,于是对状元坊进行了保护性修补。据乐乡明回忆,原来木牌坊的挂钩上有一个牌匾,上面写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意为进入状元坊的行人,必须尊重乐史,步行坊后的霍源石路街道。经历文革后,牌匾已经被损毁,只剩两组挂钩。
乐史当年创建的书院,在霍源村东边,书院坐落于云路河石悬崖下,有五座山峰拥集而来,故名“五峰精舍”。当年乐史准备在原“河石庙”的基础上,扩建办学,曾有人担心山上大石滚下来,不安全,因此极力反对。乐史几经考察,用科学的地理地质知识加以分析,说服了众位乡亲,始建了书院,培养出不少有学识者,外出为官。五峰精舍是宜黄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延续千年。共和国成立后,曾改为霍源乡小学,“大跃进”时成了养猪场,后又改成粮仓……如今在书院旧址旁,村民们又集资建起了一座黄色的河石庙。
从圩上村小组出来,我们踏上了返程,一路看到的田园风光,多以平整的田地为主。回到入村的那个高坡处,记者细看发现,这里因为坡度变化,道路两侧梯田形态较为明显,于是纷纷下车,拿起相机、手机争相拍摄。邵雪刚说,此处是黄泥村小组,虽然地名有点土,但是当地村民种地可不土,花了很大功夫把梯田的田埂做得合理又美观,让普通的农家活,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