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特赐祭奠牌匾“建言召用”保存完好。
洵口老街赫赫有名的古老祠堂——张氏家庙。
老街一处老屋,村民正在破篾。
洵口,黎川县东北20公里处的一座小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古时因上游洲湖之水在厚村与三源水汇合,脉脉溪流蜿蜒着注入干流,故又称为洵溪。
洵口东面毗邻福建光泽,层峦叠嶂,地势险要,素有黎川“东大门”之称。旧时洵口人把这里的木材、粮食、山货等运出去,再把油、盐、布匹等日常用品运进来,天长日久,这里逐渐成为县内邻近乡村及闽赣边贸主要集散地。
洵溪河日复一日地从街尾那座青石拱桥下经过,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却无法磨灭岁月的印记,拱桥的青石板上深深浅浅的辙痕便是彼时车水马龙的佐证。
63岁的张茂兴在洵口生活了大半辈子,石拱桥的来龙去脉早已模糊,从祖辈口口相传的只言片语中可知其悠久,是通往闽地必经之路,不过在张茂兴记忆中,儿时跟着大人推着独轮车经过拱桥往福建做买卖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上世纪90年代,石拱桥旁十余米建起新桥,农用车在平坦的水泥桥面上行驶畅通无阻,石拱桥渐渐被冷落,曾经光亮的石板被肆意生长的绿苔抢去了风头。
在洵口老街有一座古老祠堂赫赫有名——张氏家庙(现为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时任南京工部尚书张槚自捐俸禄筹建。祠堂占地约364平方米,纵深26米,横宽14米,三进院落,砖木结构,祠堂正面建有三孔花岗石双开大门,大门正上方雕有横匾“张氏家庙”四字,匾左边书联“西台河岳”,右联“玉堂山斗”,两联交相辉映,在精美绝伦的砖雕衬托下甚为壮观。进大门过走廊及天井,便是庙堂中心——官厅。官厅正中悬挂有“世承忠孝”四字横匾,厅左右壁书写“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厅内建有四间厢房用于存放碑、志、钟、鼓及宗器等。
最令人生出敬畏的是祠堂正前方那座3米高、14米长的照壁。照壁由四根华表式浮雕石柱和数根石横梁构成主体框架,祥云腾龙花纹经受400余年风雨洗礼依旧惟妙惟肖。墙壁正中上方雕有横联“建言召用”, 昭示祖先曾建言朝廷被采用得此嘉奖。
此照壁为洵口张氏族人为纪念先贤张槚而建立的。张槚为官清廉,曾三次“建言”三次被贬革职,被誉为“三朝直臣”。明万历三十年(1602)张槚去世后,明神宗皇帝特赐祭奠牌匾——“建言召用”,彰显明王朝对张槚的褒扬。
民国时期,张氏家庙也是宗族私塾所在地,一波又一波张氏子弟在先人的训诫下开蒙启智。祠堂官厅上堂一直供奉着张氏始祖的灵位,每年清明时节,全族老少聚集于庙堂祭祖拜宗,之后在此共进餐食,闲话家常。
1933年十月,红军第三、五军团在江西黎川东北的洵口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遭遇战,著名的“洵口战役”在此打响。张氏家庙被征用为红军指挥部,见证了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取得的大捷,留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寒来暑往,祠堂虽风骨犹存,却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构件腐朽发霉,屋顶瓦破漏雨,这些都威胁着祠堂的延续。所幸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祠堂已于今年开始修缮,记者采访时,见祠堂内搭起了施工脚架。村民听说修缮后的祠堂将被用作活动中心,觉得很欣慰,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日渐淡薄的乡愁。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