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还是“小而散”的龟鳖产业,经过近30年潜心发展,如今,南丰龟鳖产业和南丰蜜桔一样,全国闻名:甲鱼种蛋、种苗供应量占全国市场50%以上,龟鳖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南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龟鳖之乡”。
秋天丰收季,记者走进南丰,探寻龟鳖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强县富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艰辛历程。
发展龟鳖业 助力百姓富
漫步“中国龟鳖良种第一镇”太和镇,标准化的养殖基地随处可见。在樟诚水产公司看到,养殖棚里许多工人正忙碌着,或喂食、或清理卫生。既是员工又是合伙人的徐卫平告诉记者:“今年行情还好,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公司有20多位村民做事,月工资3000元左右。”
樟诚水产前身为龟鳖产业合作社,2018年扩大投资,短短两年,发展成为一家以中华鳖繁育、销售和龟鳖加工、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养殖户脱贫致富。
相隔不远处,江西添鹏生态公司赫然入目。短短数年时间,添鹏生态跃升为江西最大甲鱼种业基地,并建立了扶贫基地,吸纳43户贫困户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参与,实现脱贫摘帽。
以太和镇为核心区,龟鳖产业在南丰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扩大至市山、桑田、白舍、莱溪等乡镇。目前,全县有大型龟鳖养殖公司11家,渔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77家,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养殖池面积2.4万亩,龟鳖养殖户1000余户,参与农户3000余户,带动数万人就业。
南丰龟鳖产业也经历成长的烦恼,盲目扩张,无序竞争,导致产业发展短暂受挫。该县正确引导,大力培育,让龟鳖产业走出困境。加大政策扶持,支持项目建设,成立行业协会,编制《南丰龟鳖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确保了龟鳖产业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专项整治,有效保护盱江水系,为渔业营造良好生态;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稻—鳖综合种养”“莲—鳖综合种养”等新模式。
成立联合体 抗击大风险
“疫情之初,我也很担心,后来销售恢复了,联合体成员公司显示了担当精神,今年能赚70万元。”市山镇农民黄永龙说,“今年喜获丰收,多亏了联合体企业及时帮助,联系物流,寻找市场,帮助中小养殖户解困。”在桑田镇,养殖户杨美孙告诉记者:“以前,养殖户被外地商贩控制价格,现在有了联合体和协会,养殖物料统一进价,降低了养殖成本,产品质量有保障。”
南丰龟鳖产业化联合体上连家庭农场、合作社、养殖户,下接市场,串联起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已成为广大中小养殖户的“最大依靠”,让他们产供销顺畅无忧。
龟鳖产业化联合体的成立,并非偶然,而是吃了大亏的产物,更是龟鳖产业发展的大胆创新。上世纪90年代,南丰掀起一股龟鳖养殖热,到2014年,全县养殖规模由200亩发展到2万亩,养殖户之间互相压价,市场混乱,龟鳖产业受到重创,许多养殖户纷纷退出。2016年,该县引导养殖户成立龟鳖协会,避免了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2017年,江西添鹏生态等四家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南丰龟鳖产业化联合体,抱团发展,抗击市场风险。三年多来,联合体不断探索产业发展之路,带动了周边区域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去年,南丰龟鳖联合体销售额突破12亿元,纯利2亿多元。
“近几年,全县龟鳖产业不断发展,产业化联合体的规范引导及其强大的市场话语权发挥了作用。”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对内,避免了无序竞争;对外,面对各种风险,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养殖科技化 占领大市场
在太和镇九龙源乌龟养殖场,养殖户曾如辉在办公室,打开手机智慧渔业APP,基地28个标准化养殖场水体情况及周围环境一目了然。他告诉记者,去年投入500多万元建设了全县最大的乌龟养殖基地,光科技投入就达几十万元。
该县积极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坚持科技兴渔,发展智慧渔业,助力龟鳖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同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该县邀请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及其核心团队到基地担任客座专家,并建立院士工作站。工作站设有实验室、培训室、科普室等,在龟鳖健康养殖技术、种质工程建设、亲本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和新品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了“四高一低”(产蛋率高、受精率高、孵化率高、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的技术优势,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都高达95%。
积极推进智慧渔业建设。目前南丰县级智慧农业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福园水产、美孙甲鱼合作社、添鹏生态、丰野农业等公司和合作社纷纷加大投入,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养殖体系,助力环境监测、新品开发、品质提升。
加强健康养殖科技培训。该县每年定期举办水产健康养殖科技培训班,邀请南昌大学生命科学院洪一江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等专家指导科学养殖、现场授课,大大提高了养殖户龟鳖产业科技化养殖水平。
养殖科技化,提升了品质,使全县龟鳖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不断提高,不仅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还实现了龟苗、龟碌等产品出口欧盟等市场。
如今,山上种桔富民,水中养鳖捞金,南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曾炳亮 本报记者 范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