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质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是全市的主要支柱产业,经过70年的努力,全市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4.4:9.8:15.8,1978年演变为52.2:29.2:18.6,2018年进一步演变为14.4:41.0:44.6。2000年和2005年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1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性跃迁。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发生质的转变,由最初的“一三二”演变为当前的“三二一”。7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0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31.2、28.8个百分点,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建国初期,我市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农业机械仅有手推车,粮食产量低。从50年代初开始,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50.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77.7万吨,增长4.5倍,从2004年开始实现“十五连丰”;油料作物总产由1192吨增加到5.45万吨,增长44.7倍;棉花总产由16吨增加到2611吨,增长162.2倍;生猪年末存栏由23.38万头增加到137.3万头,增长4.9倍;水果总产由3555吨增加到180.04万吨,增长505.4倍;茶叶总产由35.6吨增加到2828吨,增长78.5倍。2018年,全市19个农业产业园被评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建成面积达3.5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7.2万亩。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突破,“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03个。农产品实现了由短缺变丰富,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呈现出与粮食同步发展的新格局,畜牧、渔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日益突出。1949年,我市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仅有若干手工小作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实现了由过去的小作坊式生产到以“小水泥、小食品、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为主的“五小工业”的转变,再到当前的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建材、电子信息、机电汽车、有色金属加工”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的确立,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46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覆盖面超过76%。2002年,工业成为全市经济中第一大行业,2018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7户,比1978年增加60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520.1亿元,比1949年的0.28亿元,现价增长5428倍;实现利润总额93亿元,上缴工业税收42.8亿元。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工业占全市GDP比重已超40%,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加速迈向中高端,全市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信息四大主导产业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4.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3.8%。
4.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94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为1300万元,各种服务设施极其落后,主要以商业零售、餐饮等传统产业为主。改革开放逐渐结束计划经济时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阶段,1978-2012年,全市服务业年均增速12.5%,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949年的15.9%提高到2012年的28.7%。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加快发展,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直销店等新型业态迅速普及,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等繁荣发展。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8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6%,比建国初期高35.6个百分点。
来源:抚州市统计局
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成的抚州老电机厂生产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邓小进 提供
图为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景。本报记者 陈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