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家住崇仁县的周大爷退休,带着老伴从崇仁前往儿子工作地深圳颐养天年。但让周大爷闹心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活着”,每年都要花一周的时间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手续:从深圳乘车回崇仁,再到街办和社区盖章,盖章的表再送回取表地……让周大爷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多年的“折腾”今年终于落下帷幕。现在,只要通过远程“刷脸”认证就行,不必来回跑。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的重点,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经过改革,企业释放了活力,群众收获了便利。
激发市场活力
据家住崇仁县巴山镇的个体工商户王先生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初,烟酒、饮食等行业都属于“特种行业”,这些行业的营业执照审批,需要公安、工商两个部门审核盖章。而今天,漫步抚州街头,这些“特种行业”遍地开花。
嬗变的背后,折射着我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今年,我市共梳理出市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4项,分两批次提请市政府公布了全市“只跑一次”“一次不跑”政务服务事项570项。自7月份清单公布到10月底,“只跑一次”“一次不跑”事项分别已办理95634件和472399件。
重点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法定的344天,压缩为政府投资项目32天、企业投资项目26天;建设工程项目申报材料由原来的228项精简为111项;全面推广运用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今年1月至11月底,全市共通过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受理投资项目1098个,总投资2043亿元。
全面实施“41证合一”,申请人最快当天就可完成企业登记业务,企业开办时间由7个工作日提速为3个工作日,比国务院规定的企业开办时间8.5天、省政府规定的5天,提速了不少。
……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持续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领跑全省,实现了“一照一码走天下”,全省“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首张营业执照均在我市颁发;还在企业注册登记窗口建立自助服务区,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网上办理企业登记业务自助服务平台。
简政放权,为企业松束缚、除障碍,激发了市场活力,使我市新登记企业数量保持稳定、高位增长。今年1至10月,全市新开业个体工商户19744户、私营企业782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32户,新增从业人员111426人。
优化政府服务
简政不是减政,放权不是放任。我市关于简政放权的探索,是在“放”的同时,深入推进监管方式创新,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做到“放、管、服”三管齐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为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市将改革的“刀刃”落到了自己“内部”。市本级“办事最难窗口”评选活动的开展,让抚州干部“耳红心跳”,真真切切地将群众的期盼放在“心头”。我市还对市行政服务中心的27个窗口及8个分中心所在单位、11个县(区)和抚州高新区的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窗口的所在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发现问题,立即通报。这一系列动作,无疑给全市公职人员敲响了警钟,干部队伍作风得到显著提升。
放管服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权力的“放”,对经济社会事务更好地“管”,实现对人民群众更好地“服”。我市先后推出多项举措,开展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科学管理,效果良好。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示”抽查工作机制,检查结果全部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对外公示,有效震慑了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将我市152450户各类市场主体归类为正常主体、黄色警示主体、橙色警示主体和红色警示主体,有效减少了经营者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风险。
百姓收获幸福
办事难、周期长、手续繁琐、各种“奇葩证明”……广受群众诟病。随着我市“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这一顽疾正逐步破解。
日前,我市下发了《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取消废止一批、告知承诺一批、信用查验一批、证件代替一批、部门核查一批、信息共享一批”的原则,清理取消证明事项148项。
“自从开通不动产登记与房屋交易、税费缴纳一窗受理窗口,办理业务在这里就可以一次性提交所有材料,注销、抵押、更正登记业务当场办结,过户业务7个工作日就可以搞定。”在市城区某房产公司工作的胡女士对我市不动产登记工作赞不绝口。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市领导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我市办理不动产业务登记群众得以“少跑腿”,要归功于对房管、税务与不等产登记中心这三个部门的整合工作。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在三个部门内部流转,实现“数据”替群众“多跑路”。
我市推动互联网建设,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持续优化服务。2017年2月,我市智慧城市门户——“我的抚州”客户端上线。该客户端整合20个政府职能部门的64项便民功能,可以看新闻、查信息、兑换碳币,还有自行车扫描租借、个人信息一键查询、医院网上预约挂号等功能,获得群众好评。目前,该客户端实名认证用户达17.28万人,下载量突破150万人次,日均活跃用户数为1.5万。
从清理取消证明事项到整合机构、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只跑一次”、“只进一扇门”、“只用一张网”,甚至“一次不跑”,一个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正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 王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