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纯净的山水。全乡2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处砖厂、砂石场,有的是莽莽林海,潺潺溪流和清新的空气。
总投资近5亿元的省道漳灌公路及县道金竹至永丰南坑公路正在有序推进,大通村彩绘村建设如火如荼,严杭、半坪、联村等村面貌焕然一新……时下,穿行在红枫、黄枥树点缀的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乡村振兴、畲乡巨变的画面。
景村一体 乡村旧貌换新颜
吓通村,一个位于金竹瀑布脚下的畲族小山村。村民蓝水生的三层小楼处在景区的出口。经过整修,今年他在院子里的竹篱旁种上南瓜、冬瓜、甜高粱等,院内春有苗,夏有花,秋有果,一年四季都充满农耕气息。说起村里的变化,蓝水生说:“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确实,行走在吓通村,原先杂乱的村子,根据“景村一体”的思路精心打造后,如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红灯笼,房屋外墙、屋顶、庭院等装饰一新,畲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沥青铺就的村道,干净整洁;小型花圃、别致庭院、小桥流水,相得益彰。
吓通村美了,其他村子也没有被“遗忘”。金竹畲族乡辖10个村委会,今年,该乡在大力推进景区周边的吓通、丰坪、流舍等村庄整治的同时,加大投入,对严杭、大通、联村、半坪等村进行整村打造,彩绘村、畲族特色村、红色文化村……这些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村庄,如今村村都有自己的个性,村村都有各自的特色。
美丽“变现” 全域旅游风头劲
金竹飞瀑景区一直是金竹畲族乡生态旅游的“龙头”。因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景区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近两年来,在国家民委对口支援帮扶下,该县在推进金竹畲族乡生态旅游方面的持续发力,金竹飞瀑于今年成功创评4A级景区,沿线九瀑峡、白龙峡谷等景点正在全力打造,民宿、漂流等新的旅游业态不断涌现,提升了游客体验。
金竹飞瀑景区日益红火,给畲乡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车流、信息流,这让昔日偏居一隅的山民,看到了美丽“变现”的可能。为提升飞瀑景区这一“龙头”的带动能力,今年,该县规划了以金竹飞瀑景区为核心的30公里乡村全域旅游环线,拥有数百亩梯田、如画的风景林和神秘的白龙峡谷等旅游资源的大通村被纳入环线范围,并进行重点打造。
大通村委会主任廖国华告诉记者,大通彩绘村、少数民族特色村两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村后的100多亩梯田全面进行了复垦,准备种植观赏和药用兼备的中药材,明年还准备发展生态石斑鱼养殖,由大连民族大学援建的精品民宿也正在建设中。“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等白龙峡谷旅游项目开发出来,来旅游的人多了,全村收入就有了保障。”看着一天天变化的村子,廖国华高兴地说。
除大通村外,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蓝科进公祠的修缮布展已全面完成,严杭村的朱德旧居、联村的峡谷、流舍的花海等景点正在深入挖掘和打造中。金竹,一张全域旅游网正在形成。
生态为基 富民产业蓬勃兴
患有天生性软骨病的半坪村26岁残疾青年张过明,在村里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同时,开起了网店,帮村民销售笋干、土鸡蛋、稻花鱼干、生态稻米等农产品,受到村民的夸赞。
金竹畲族乡自然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为了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当地结合生态旅游,把出产的笋干、稻花鱼等打造成旅游商品,通过线上线下进行全面推广营销。
没有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当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放开了手脚。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贫困户开展毛竹、油茶低改,并加强茅苔韭菜、稻花鱼、箬叶、兰花、蚕桑、本地肉牛等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在全乡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茅苔韭菜、稻花鱼、蚕桑等专业合作社11个。仅今年,该乡发展优质稻2578亩,养殖稻花鱼100多万尾。
特约记者 曾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