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稻浪金黄。进入小暑以来,乐安县33.2万亩早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在稻菽飘香的田野里,乐安绿能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正经历着一次“大考”。
乐安绿能由十九大代表、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投资1.2亿元建设。目前,公司已在乐安县公溪、山砀等乡镇流转土地1万多亩,开展土地半托管服务1.2万亩,种植“脱贫稻”。
服务支撑规模
公溪镇是乐安绿能的“主战场”,也是“主考场”。
“他们都说我的稻子种这么密,能有收成么?现在看来,免育秧的直播技术不仅有收成,还增产了。”50多亩水稻,一个下午全部机割完,乐安绿能十二队的承包户、公溪镇荷陂村村民罗新根脸上堆满了笑容。在成为绿能承包户之前,罗新根和妻子一直守着自己的9亩承包地。农闲的时候,在周边的一些工地上砌水沟和水槽。年初,罗新根从乐安绿能承包了110余亩地,50多亩种双季,另50多亩种植了一季稻。
成为了“职业农民”后的这半年,罗新根没有再到工地上砌水沟,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田间管理上。“也就是看水、施肥、打药,不是很累。”罗新根告诉记者。据罗新根介绍,绿能公司统一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在劳动力投入大的收割、谷子转运和烘干等环节,都有绿能的“一条龙”的服务作为支撑。
“双季稻每亩有460元的管理工资,上半年早稻超产奖励了13000多元,今年到手的收入保守估计9万元应该没有问题。毕竟是第一年,还放不开手脚,像这样种田,如果我当初能承包三五百亩,收入就翻几倍了!”罗新根笑着说。
降成本做减法
与罗新根的百亩“承包地”相比,同村村民游升根今年只种了12亩“试验田”,而且是他自己“单干”。7月12日下午,天气晴好,游升根请来了收割机,收割“试验田”里的水稻。
“我就想自己试试,看种田到底能不能挣钱。”50多岁的游升根年轻时在深圳打工,9年前返乡后,买了1台农用车跑运输。虽然一直没怎么种过田,但骨子里还满是闯劲。
“上半年肯定是挣不到钱了,还白搭了自己的劳力。”对辛苦半年的收成,游升根显然不太满意。游升根拿出家里种田开支账单一算,12亩早稻,包括种子、育秧板、薄膜、农药、化肥等投入,加上雇工、机耕和机收的费用,一共花了11000多元。
游升根问一旁绿能公司管理人员陈陆军,“单打独干不行,为什么你们能挣钱?”
据了解,为促进农民增收,绿能土地托管实行全程机械化种田,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科学用药、集团化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等措施,帮农民做“减法”,每亩地可以为农民减少成本120元左右。
促增收做加法
除了降成本做“减法”外,绿能还积极增加新技术、新品种上的投入,帮助种粮农民增收做“加法”。在土地流转环节,公司支付的亩租金是320元,出租土地的农民年底还有60元土地分红收入。在经营模式上,绿能对承包经营者设计了“基本工资+奖金”的酬薪制度,让承包农户实现了无风险收入。同时,对托管的土地,公司引导农户公司种植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并以高于市场价每斤1毛多钱的价格收购,农户每亩可增收100多元。
“明年我也加入绿能。”经过自己的试验,同时看到离他不远绿能九队的戴志勇承包了1200亩耕地,预计今年的收入可观,游升根心动地跟陈陆军说。
与游升根有同样想法的当地农民不在少数。据了解,在今夏早稻收割以来的一个多星期内,就陆续有180多户农户提出了承包种田或托管服务的申请。为满足种粮农民的需要,目前,乐安绿能日烘干300吨稻谷烘干厂、农机服务站、加工厂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也正在推进当中。
特约记者 曾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