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富氧的土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指标代表一个地区的“肺活量”。2015年中国内地城市“氧吧”50强,她以全年空气质量优良362天,摘得全国第一,是人心向往的氧吧城市;
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她自古就被誉为“襟领江湖、控带闽粤”,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65.6%、37.45%和41.34%。去年8月,她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的身份,成为打造“美丽江西”的样板;
这是一块法制的领地。这里的干部,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努力做足显山露水文章,呵护绿水青山信心坚定:生态强市,保护先行;绿色崛起,制度必严。
这里就是被誉为洗肺胜地的抚州。
生态检察守护一泓清泉
2015年8月,我市首次提出“生态检察”概念,并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严打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职务犯罪。同时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联系,构建起生态检察工作大格局。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在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共设立7家派驻生态检察室,并配备专人开展生态检察工作,并先后与市水利局、市国土局签订了《关于加强水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抚州市国土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逐步实现对生态环境领域案件的实时监督,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执法司法合力。
不仅如此,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也逐渐成为我市检察机关的常态,对有积极修复行为的依法对其从宽处理,将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实现办理一个案件,修复一片绿色,留住一泓清泉。自2015年8月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生态环境领域刑事犯罪案件55件83人,提起公诉133件193人;查办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9件25人。
法院致力服务示范区建设
“被告人许某犯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没收财产120万元。”2016年3月15日,黎川县法院第一审判庭,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最大的象牙走私案在此宣判。这是我市法院服务我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我市启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后,抚州中院今年1月23日出台了《关于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从六个方面出台22项举措,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各县区法院动作频频,突出重点,保持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类等案件的严打高压态势。
环境遭到破坏,除了一般性的行政、刑事处罚外,还能怎么办?这是各地在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违法犯罪时,常常面临的问题。
近日,家住乐安县招携镇瓦子场村的邓某,忙着带县法院工作人员到自己的林场巡视,眼前的5万多棵树苗长势喜人。原来,3年前邓某由于用火不当,将附近多处山场树木烧毁。后经法院调查处理,判处邓某栽种树苗,恢复青山,免予刑事处罚。为了探寻生态法制体系建设,我市法院创新设立巡回法庭、环境资源审判庭等司法新模式,让环境违法犯罪不再“一罚了之”“一赔了之”,打造从惩治生态环境犯罪拓展到修复青山绿水、从事后打击到事前预防、从局部保护到全面覆盖“三位一体”的环境资源审判模式。2013年1月以来,抚州两级法院审理一审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02件307人。长期的高压态势,非法猎杀、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物犯罪案件,由2013年的9件,减至2016年的1件。
生态综合执法解决“挺纠结”
“青蛙在河里归水利局管,到了岸上就属林业局管了,提到市场又或端上餐桌呢……这到底归谁管?”宜黄创新思路,今年4月初成立了我市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大队,使“挺纠结”的问题迎刃而解。
生态综合执法大队分别从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森林公安、公安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执法人员,将全县的森林采伐、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渔业保护等行政处罚权进行综合执法。同时,县检察院、县法院分别在大队设立生态检察室、生态法庭,县公安110也把接警服务拓展到生态领域,进而使生态保护步入法制化道路。截至目前,该大队共查处非法电鱼、网鱼、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案件38起,40余人被处罚;没收鲜活野猪一头、青蛙15斤、棘胸蛙142只、虎纹蛙13只、蛇23条,已放生;收缴电鱼和捕猎工具334套、大电瓶5个、地笼67副,有效地遏制了各类破坏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
“生态审计”培养生态干部
资溪,森林覆盖率居全市之首,达到惊人的至87.3%。2001年春,资溪县吹响了生态立县的号角,同时决定:对乡镇(场)及林业、农业等县直单位负责人实行生态保护责任审计,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并进入个人档案,以“绿色档案”促领导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
“生态审计”之初,主要控制的是污染反弹,生态破坏,约束的是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和行动目标。随着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该县生态建设的目标也从绿色资溪——生态资溪——纯净资溪不断升级,考核指标也由水质标准、森林覆盖率等主要生态指标,逐步细化到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单位GDP耗水量、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使领导干部的政绩融入绿水青山。为展现“生态审计”的权威性,该县对审计不及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先后有18名干部因此受到免职和降级等处理。
16年的坚持,资溪有了这样一份答卷: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超2万个,被专家誉为“动植物基因库”;全域旅游、有机农业、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唱响主角,大觉山、九龙湖、法水温泉等10个景区及10万亩有机白茶、果蔬、竹笋、水稻,吸引投资50多亿元,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去年实现收入超23亿元,其实现产值占全县GDP的90%以上。
本报记者 胡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