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王府大道
金诚纺织生产车间
麻岭荷花
广明实业生产车间
绿欧中草药生产基地
麻姑山瀑布
麻姑山休闲农业基地
南城县位于抚州市中部,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抚州副中心城市,属原中央苏区县,也是省直管试点县。全县县域面积1698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5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5万。
千古流芳、历史悠久的南城,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建县,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南城踞八闽之咽喉,控百粤之襟带”,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境内206、316国道和昌厦一级公路、福银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交汇贯穿,向莆铁路全线通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赣东南的交通枢纽。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的南城,水土肥沃、气候宜人,自古为鱼米之乡。古代遗存和风景名胜遍布全县,有著名的明代益王墓葬群遗址,江西省现存最长的明代石拱桥万年桥,秀出东南、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的麻姑山,神话传说“麻姑献寿”“沧海桑田”和“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仙坛记》都缘出于此。还有风光秀丽的洪门湖、从姑山、毕姑山、宝塔山等,共同构成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南城以全力建设抚州副中心城市为方向,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工业园区、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区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在砥砺奋进、跨越赶超的实践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全市县区综合考核,囊获了所有奖项的先进奖牌,分别获得综合优秀县区、产业升级优秀县区、开放型经济优秀县区二等奖和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县区、脱贫攻坚优秀县区三等奖。
新型工业亮点纷呈
立足南城“一核中心区”定位和“十亿企业、百亿产业”目标,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和特色,突出产业重心,做强产业优势,突出培育发展机械电子、中医药、校具加工等主导产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集聚发展,力争机械电子产业产值过百亿,中医药实现产值20亿元、线上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力实施“建昌帮”振兴计划,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突出做好种植基地、药材加工、产品检测、交易市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六篇文章,构建全产业链。校具加工产业上,以真诚、海龙、世纪星为龙头,全面启动1000亩校具产业示范园建设,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推进快速发展。
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工业发展新方向,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电子信息、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通过编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具体规划,鼓励企业瞄准行业前沿、尖端技术和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江西领航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金凤科技风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联益电子、迈赛特电子等为代表的新信息电子产业,以江西新金港科技、江西福泰硅材料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孕育而生,高点起跳,高开高走,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产业,形成新兴产业“矩阵”。
全域旅游方兴未艾
以“洞天福地,养生南城”为目标定位,做好一山一水文章,深度挖掘和弘扬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和建昌文化,积极创建文化名城。按照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推进全域文化旅游策划,委托上海天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对南城全域文化旅游进行策划。
旅游招商取得重大突破,与中交海西、中交上海航道局签订了总投资50亿元的麻姑山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粤港创投集团签订了总投资100亿元的洪门湖国际度假区、酒店综合体、LED光电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动麻姑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强洪门水库水下文物保护,全面完成洪门水库撤网工作,洪门湖景区经营权回收进入评估阶段。
整合生态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乡村旅游格局,积极发展采摘园、生态茶园等观光果园、休闲农庄,推动乡村、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以生态休闲、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一批以葡萄、莲藕、花卉苗木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吉香园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洪门湖旅游休闲山庄、邓家坊休闲农庄成为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民宿住宿床位数从无到有达112床。
生态文明精彩纷呈
践行绿色理念,护住生态文明“一片绿”。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以八乱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清河行动”,抓好河道采砂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园区重点排污企业排污口设置,加装改装废水废气在线监测设施和控制设施,对不达标排放企业限期治理或停产整顿;推进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明确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通过改造补助、金融支持等手段,帮助养殖户解决鸡舍改造资金短缺难题。
着力优化生态环境,严格落实生态制度,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县、乡、村、组四级“河长制”、“山长制”。抓好抚河流域沿线7个生态村镇示范点建设,加强与省水投对接,推进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做好抚河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项目设计、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结合“河长制”升级版,启动了盱江河十二公里观光带建设,高标准做好盱江河十二公里观光带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全市样板。围绕秀美乡村建设,从路域、水域、集镇、村庄、景区、农民建房、畜禽污染七个方面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突出抓好“三线两片一面”(高速沿线、西外环线示范路段、206国道徐家路段示范线,徐家镇秀美乡村片区、麻姑山秀美乡村片区,全县所有村庄),打造示范样板,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脱贫攻坚好戏连台
推动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全力实施产业、教育、就业、交通、光伏等17个专项扶贫计划,重点改善贫困家庭的居住、出行、安全饮水、用电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围绕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首要任务,集中支持扶贫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体系,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抓好全县10个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中草药种植、蛋鸡、柑橘、校具产业园等产业。全县光伏扶贫完成装机容量1千瓦,覆盖贫困户200户571人,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
搬迁扶贫完成建档立卡搬迁入住213人,超额完成原计划任务,已全部竣工安置点23个、计划建设住房82套。依托“四进四联四帮”工作平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全县组建了141个驻村帮扶小分队,全面覆盖到141个行政村,县、乡结对帮扶干部1060人,结对帮扶全县29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返贫责任险等五条保障线。
洪门湖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