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斯农工)为扎实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切实解决好建设资金短缺、财政支撑力弱的难题,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的战略高度,立足做好“脱贫、致富、文明”三篇文章,从去年7月开始,加大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的战略合作力度,通过“市带县”模式,全面支持12个县(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年6月份,该行累计为我市提供贷款承诺150亿元,实现贷款发放41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贷款承诺额达50.05亿元、占全省规模总额近四分之一,项目覆盖我市所有县(区),惠及贫困群众79290人,为我市秀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最大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紧抓政策窗口期,以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为载体,全面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的战略合作。该行积极对接,围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大对我市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将资金使用范畴延展,既支持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建设,又涵盖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等软件提升工程,全面满足新农村建设“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和“8+4”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及资金安排的刚性要求。
构建机制合作共赢。去年7月,我市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签订“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今年3月,双方又联合成立了开发性金融(脱贫攻坚)合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合作办公室,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平台与抓手。项目申报前期,双方通过合作领导小组向市直主管部门、各县(区)统一布置上报项目融资需求,由合作办公室按申报项目分类汇总,建立“项目储备库”,并及时将条件成熟的项目放入“项目开发库”推动落地。项目申报和推进情况由合作办公室定期进行双方通报。合作机制的建立,将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开发性金融的融资及实际操作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双方合作的效率和耦合度,有力促进了项目落地和操作到位。我市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在省内率先通过“市带县”模式开展项目融资,即在汇总各县(区)融资需求的基础上,由市级平台统一向开发银行融资贷款,资金到位后再交由各县(区)使用,还款也由市级平台向开发银行统还。通过“市带县”模式,充分发挥市级层面的组织协调优势,不仅提高了我市项目的整体推进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县(区)的融资能力和项目组织实施水平。
充分沟通密切协作。为加强日常工作的沟通协作,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专门抽调扶贫金融专员赴市财政局挂职常驻,我市也抽调专门人员赴银行交流,形成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发挥开发银行的融智优势,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发改工作会议、市政府常务会等重要会议上,邀请银行人员到会,提供融资建议、设计融资方案、开展融资培训。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推动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规划、客户、评审等相关部门与市金融办、市委农工部、市城投公司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一个团队,合力推进项目审批落地。双方联合召开多场次县(区)项目融资专题会,就开发银行贷款评审政策以及项目申报、材料准备等工作开展宣介和培训。在项目评审的关键时期,双方保持紧密协作,银行经办人员、项目评审人员与县(区)有关领导、市直和县(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具体经办人员实行无障碍沟通,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仅用24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贷款评审批复工作,项目贷款承诺额50.5亿元,第一期贷款规模40.8亿元。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