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在广东打工的黄乐平,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令他惊奇的是,村里竟然兴建了一片公共墓地。
黄乐平的家乡叫官庄,是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民大多姓黄,有63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72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历史上,官庄并不贫困,曾因乌江渡而繁荣昌盛。记者到官庄采访,但见乌江绕村而过,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白鹭蹁跹,风光旖旎。特别是村前那片古樟林,据统计有122棵之多,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52棵,是牛田镇继水南村之后发现的又一片大面积的古樟林。
一直以来,官庄与周边村子一样,乱埋乱葬现象比较严重。村民们习惯在林地、自留地甚至承包耕地里安葬已逝亲人,既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又容易引发邻里矛盾,与国家“集中安葬、节约用地、减少污染、生态文明”的殡葬管理目标背道而驰。特别是清明节,村民们到亲人坟前焚烧纸钱,弄得村里四处冒烟,不时引发火灾,同时也让镇村干部每年要像防汛一样严阵以待。
2012年清明之后,村民理事会成员商量,决定在村前岭那片荒坡草地上建一片公墓,面积约30亩,规划墓穴1000个,可满足村里未来100年的安葬需要。决定得到大多数村民支持,但也有一些观望甚至反对意见。因为,兴建公墓要分摊一笔钱,可村里人并不富裕。有些村民甚至迷信地认为,自家选好了“风水宝地”,不愿意轻易放弃。关键时刻,黄国华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官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同时作为峡圳村老党员、老支书,黄国华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详细讲解国家殡葬政策,并对公墓发展前景进行了美好描绘。
官庄的移风易俗之举,得到牛田镇政府和乐安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很快被批准建设,并获得7万元启动资金。2014年春,村里先期平整了10亩荒山,修建了一座小型蓄水池,修通了1000多米主干道,累计耗资20多万元。当年12月,黄财生的父亲去世。黄财生算得上村里响当当的人物,曾任峡圳村支书,现为牛田镇民政所所长,他带头主动将父亲安葬在公墓里,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3月,黄灏的奶奶去世。作为清华大学的在校生,黄灏坚决支持将奶奶安葬在公墓,奶奶成为第二个“落户”之人。到目前为止,公墓已有5座墓穴,它们一字排开,井然有序。据介绍,为了有效节约土地,村里明确规定,土葬墓穴不得超过8平方米,骨灰入土安葬的单人或双人墓,则不得超过1平方米。“这片公墓,相当于为死者建了个‘阴地新村’。”黄国华风趣地说。他还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准备对墓区进行绿化,植树种草,使墓区四季常青、鲜花常开。
今年清明期间,村里又积极响应市里“文明祭扫”号召,通过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等绿色方式,表达对已逝亲人的哀思。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