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乐安讯 (通讯员曾文才、沈文)循着稀疏的柳阴,踩着光滑的鹅卵石,初夏时节,笔者在乐安县流坑古村采访时看到,昔日潮湿、杂乱的凤凰厅、存仁堂、宝贻公祠等古建筑经过保护维修,已对游客开放;改造升级后的流坑陈列馆展品丰富,设计现代,成为展示古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经过细心拂拭、打磨,如今古村的历史文化底色得以更加鲜明、立体地浮现出来。”流坑管理局负责人告诉笔者。
流坑古村有明清古建筑260多处,遗存的匾额、楹联众多,木雕、砖雕、石雕、璧画、彩绘等不计其数。对流坑古村这一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县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近3年来累计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维修专项资金4600万元,维修古建筑42处。同时,抓住流坑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机遇,申报了“古建修缮”、“古村安防”、“古村消防”等项目,加快了流坑古村保护步伐。此外,为充分挖掘古村历史文化资源,去年,该县组织人员对村内传统建筑、匾联、旗杆石、古树、古井、古墓和谱牒文献等进行调查,并分类登记、整理、拍照,建立电子档案,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流坑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
在有效保护的同时,该县把历史文化作为流坑古村旅游发展的底色和核心竞争力,将分散在古村的文化“碎片”,进行整理、挖掘、分类,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展示平台进行集中展示。流坑陈列馆在两处清代祠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经过科学设计和精心布置,环境舒适雅致,主题突出,展品从古代的銮驾、阴雕阳刻的寿匾到明代兵部尚书谭纶等名人的墨迹,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为之流连驻足。据有关人员介绍,在陈列馆改造升级过程中,该县立足有效保护与充分利用有机统一,既突显了现代元素,采用了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段,又充分体现了流坑历史文化中最具优势和最具特色的部分,成为展示古村历史、彰显古村文化的重要窗口。据了解,该县还将借鉴陈列馆改造升级的经验,启动建筑文化艺术展示馆、农耕文化民俗博物馆的设计和展品征集等相关工作。
擦亮流坑古村历史文化底色的行动,还增强了村民保护和利用流坑历史文化资源的自觉性。笔者在采访时看到,不少村民将自己的菜地或空地出让出来,由有关部门打造成小游园、小景点,让村中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更加“显山露水”。此外,村民们还通过挖掘古村的特色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出了木雕、炭雕、竹雕、陶瓷、泥塑、流坑红鱼等旅游商品,吃起了“文化饭”。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