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宜黄讯 (邓维娟、学恩、特约记者程孝平)今年,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突破3万亩,规模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占全省四分之一,产值达7000多万元,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杂交水稻制种是该县农业生产的一张特色牌,生产技术过硬,群众基础扎实,成为各家种业公司争相投资发展的热土。近年来,该县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充分用好用活政策,积极跑项争资,努力做大做强制种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困难农户及时给予贷款,优先提供农资,有效解决制种农民所用田地和急需资金问题。与此同时,为加快制种产业化经营步伐,该县实行“公司+能人+基地+农户”模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积极培育种子推销中介组织和制种代理人队伍,引导农民建立自己的销售服务体系,有效提高制种业的整体效益。荃银种业公司在宜黄的制种代理人熊秋仔向笔者介绍,制种代理人类似于“包工头”的角色,他们先与制种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再在当地组织农民制种、提供技术指导、收购农民种子,是企业和农户的联系人。目前,该县已有20个种子推销中介组织和500余名制种代理人,业务拓展至全县11个乡镇、90个村、400个村小组,建立了6个“1500亩”连片、20个“500亩”连片、30个“300亩”连片的制种基地,形成了沿宜水、黄水两条水系的种子产业带。在制种代理人的牵头组织下,该县1万多户农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
此外,通过种子中介组织和代理人内联外拓,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农正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省内外大型种子公司先后落户宜黄。这些公司与制种农户签订种子订单,并派出技术人员走村串户进行科技服务。为解决制种农户的销售之忧,各公司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种子购销合同,让农户吃下“定心丸”。棠阴镇店前村村民欧阳户明去年在自家责任田里制种15亩,交售种子5000公斤,收入达4万元,扣除生产成本,纯收入近3万元。尝到制种甜头的他笑呵呵地说:“制种收入比种水稻高出许多,又不愁销路,因此,今年我家制种面积扩大了一倍,仅制种一项便获得纯利5万多元”。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