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本报记者 万亮发
10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0岁的崇仁县政协退休干部宁宏昌被授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这位耄耋老人半年内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作为我市首位获此殊荣的道德楷模,宁宏昌以德立家,以爱助人,用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温暖了广大群众的心。
“听党的话,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入党誓词那80个字,我现在还背得下来。听党的话,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六十年来,宁宏昌一直是这样做的。
宁宏昌和妻子育有5个子女,但由于他长期在外地工作,其中4个子女出生时,宁宏昌都没有在妻子身边。宁宏昌的爱人在县里一家副食品加工厂做一线工人做了二十多年,直到企业破产。作为当时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安排好自己妻子的工作应该不是难事,但宁宏昌却认为,别人能做工人,妻子也可以做。尽管当时不理解,妻子还是全力支持他的事业,一个人带着5个小孩。
“以德立家,以德治家”是宁宏昌良好家风的标识。宁宏昌老人一生没有办过生日喜事,去年80岁生日,他给家人宣布了自己的“八项规定”,做到“八不”,即不攀比、不发请帖、不宴请、不麻烦别人等。而对自己的身后事,他是这样交代的:考虑人情文化,送礼限在21元以内,不送花圈和鞭炮,一切程序从简,不请酒,不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
宁宏昌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勤俭节约、乐善好施,把钱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正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要求,他的儿女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勤俭的好习惯,儿子、儿媳过生日,都没有请过一名外亲。就连宁宏昌的小孙子结婚时,也是如此,婚房也是设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旧房间里。
在宁宏昌的熏陶传承下,宁家养成了“以德立家,清正节俭”的家风,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首届全省“最美家庭”。
“党员的本质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宁宏昌的话道出一位老党员忠诚坚定的信仰。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家12人中就有8人是共产党员,他们时刻铭记一句话:党员的本质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2008年汶川地震时,宁宏昌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率先捐款56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家共捐款1.3万元。玉树、芦山、鲁甸地震,他又各捐出1000元。今年4月,尼泊尔发生地震,宁宏昌再次捐款2000元。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宁宏昌向组织一次性交纳了5000元“特殊党费”,并从2013年开始每年缴纳1000元“特殊党费”,以资助贫困党员。当得知崇仁县在建设饮水工程后,他又捐出了一个月的退休金。
“要是在报纸上看见或听说哪家有人患大病无钱医治,哪儿发生灾难,他便坐不住,想着法子打听地址把钱送过去。”街坊邻居的话语饱含对宁宏昌的敬意。
崇仁县桃源乡奥村27岁青年李少华患尿毒症陷入困境,看到这则消息后,宁宏昌四处打听李少华的住址,翻山越岭找到李少华家,送上1000元爱心款,并鼓励年轻人坚强面对逆境,勇敢战胜病魔。
“乐安增田镇黄胜才一家三口重病”、“东乡20岁在校女大学生王亚芳罹患淋巴癌”……一篇篇报道牵动着他的心,由于路途较远,宁宏昌让一单单汇款插上爱的翅膀,送去真情与温暖。
其实,宁宏昌并不富裕,夫妻两人生活简朴,省吃俭用,目前还住在崇仁县巴山镇黄家村三十年前建的房子里,没有新式家具,没有卫生间,但他却用自己的言行绵延爱的力量。据统计,这些年,他从工资中拿出5万多元,先后资助了40多名贫困人士。光今年前9个月,宁宏昌就捐款1万多元,占退休金的三分之一。
“我要加倍努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多年来,宁宏昌用一言一行,默默升华了炎黄子孙孝老爱亲的人性之美。
2002年4月,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带着8岁的养女,敲开了宁宏昌的家门。一见面,老婆婆便号啕大哭起来。原来,老婆婆名叫宁春莲,老伴去世,无房无地,没有经济来源,四处求助无果,几度想轻生,邻居见她们母女可怜,便叫她找宁宏昌试试。
了解情况后,宁宏昌立即伸出援助之手。他奔波40多次,找了9家单位,帮助她们办理户口和低保,解决养女上学问题,宁春莲终于找回了生活信心。但宁宏昌的帮助没有停止,他带领儿女们帮宁春莲做家务,天寒时给她们送衣送炭,这一帮就是13年。
宁宏昌帮助的远不止宁春莲母女,崇仁镇巴山镇章兴和夫妇说到宁宏昌总是抹眼泪。他们都是年近70岁的盲人,和未成年的女儿租住在一间破旧的公房里,靠低保维持生活。由于房屋地势外高内低,异常潮湿,因而章兴和夫妇俩深受风湿之苦。宁宏昌得知后,自掏腰包请人用水泥、沙石将房子地面垫高,困扰章兴和多年的风湿病有所好转。他逢人就说,没有宁宏昌,我就站不起来。
如今,在崇仁县巴山镇黄家村,只要说起宁宏昌,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在他的影响下,黄家村乡邻和睦,街头巷尾崇善好德蔚然成风。
今年5月,宁宏昌一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光荣称号,宁宏昌本人还入选“中国好人榜”。宁宏昌说:“我是平凡的人,做的都是小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我要加倍努力,在有生之年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