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后,宜黄县高度重视,先后迅速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委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进行贯彻落实。同时,对今年以来各项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找准自身差距和不足。目前,宜黄县经济总体上实现平稳发展,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在全市排位都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一位。但是,基础并不稳固,发展不足、不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充分,仍是最基本的县情,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依然处于“八九不离十”的窘境。今后,宜黄县将以省委“十六字”方针和市委“十六字”总要求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省22条和市50条稳增长、促升级的政策措施,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咬定目标不放松,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奋力开创建设美丽幸福新宜黄的新境界。
市委书记肖毅在帝玛实业与日本采购人员交流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星视察洁美科技公司
加快产业升级 力促支撑壮大
着力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壮大三产,奏响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协奏曲。一是强攻工业壮实力。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增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比拼攻坚战”活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围绕塑料制品、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等相关产业,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确保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一手抓存量,加大对现有企业帮扶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借助“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股春风,大力发展和培植一批专业化优势明显、产业链协作配套的中小微企业。二是稳定农业夯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生态有机绿色农业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县、乡两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上,使之形成规模效应,发挥示范作用。擦亮农业品牌,充分利用本县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创建一批“拿得出、叫得响、靠得住”的优势农业企业、优质农业产品,让更多的人知晓、认同宜黄品牌。三是繁荣三产兴旅游。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加快生态健康旅游开发项目第一期建设,加快谭纶公园、曹山景区、石巩寺景区、棠阴古镇部分古建筑修复、红色旅游等景区建设,切实将宜黄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坚持市场主导,加快旅游招商,重点包装军峰山景区、曹山景区、棠阴古镇、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景区等项目,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进行旅游开发,以重点景区为突破带动全县景点开发。同时,着眼于增强宜黄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大区域合作力度,积极融入向莆经济带,将宜黄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宣传推介出去,促进旅游业共同繁荣。
君一机械生产车间
华腾工艺生产车间
宏洲塑业网眼袋纺织生产线
宏田棉纺生产车间
加大投资拉动 力促后劲增强
把扩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把项目建设作为落实投资的重要载体,强化“三种拼劲”。一是拼速度,做到节奏再加快。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要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对已经开工的项目争分夺秒地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尽快建成;对还没有开工的项目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今年年底,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到各乡镇巡回看变化,进一步倒逼项目建设。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节奏做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谋划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的“大盘子”,为未来发展铺好路子、备足后劲。二是拼攻坚,做到难题再破解。下大力气尽快破解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征地拆迁问题,按照“目标同向、利益连接、和谐互动”的思路,找准政府、开发商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探索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坚持“有情拆迁、和谐操作”。积极争取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用好已批地,清理未用地,开发后备地,以解决建设用地问题。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认真做好项目资金对接工作,确保贷到款、融到资,以此解决资金问题。三是拼服务,做到环境再优化。相关职能部门围绕项目的用地、环评、审批等关键环节,找准自身工作的着力点,真正做到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齐心协力做好项目工作,进而在全县营造项目建设“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
突出品质提升 力促城乡统筹
在优化建设与强化管理上迈出新步伐,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环境。“注重三化”:一是在规划上注重“全局化”。遵从城市发展规律,做好城建顶层设计,以超前意识站高一步、想深一层、看远一招,综合各种要素,统筹布局规划,既考虑城市空间形态又考虑城市功能布局,让城市规划经得起历史检验和群众评判。二是在建设上注重“人性化”。一座城市不仅要有群楼广厦,也要有绿地公园;不仅要有现代商场,也要有路边小店;不仅要有宽阔马路,也要有停车泊位。因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改造提升老城区,繁荣发展新城区”的思路。今后,在建设水北新区、高速挂线片区等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项目时,将不断加大背街小巷亮化净化硬化、公厕改造和小广场、小游园等民生项目建设,让广大群众从平常生活中感受到变化、分享到实惠。三是在管理上注重“常态化”。在充分发挥城管部门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各单位的协同作用,特别是乡镇的主体作用和居委会的基础作用,形成县、乡镇(部门)、居委会“三方联动”格局。同时,以镇村联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新斜新农村建设
太极岩风景区
强化生态文明 力促绿色崛起
紧紧抓住省委加快绿色崛起的有利时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绿色发展,做到“三个一”:一是牢固树立一个理念。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让宜黄发展的列车始终沿着“绿色通道”前行。二是始终坚守一条红线。积极对接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作为环境保护的硬约束、硬指标、硬杠杠。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三是严格落实一个责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比重,切实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风向标”作用。强化责任追究,把责任追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管的各个环节,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人和事,终身追责,把发展的责任套上生态的“笼头”。
加强民生保障 力促和谐稳定
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始终绷紧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社会管理三根弦,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落实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实事。大力实施从严治党战略,着力巩固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让省委“作风建设20条”在宜黄落地生根,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认真开展“四进四联四帮”以及“五民一建”活动,进一步夯实“双千双百”(千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千户困难家庭、千名教师访万户家庭、百名干警进万户、百名医生进千组)活动和“牵手连心”(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之手,连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外出务工人员、困难群众之心)活动两大载体,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批实际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015打击“两违”
志愿者活动现场
把纪律挺在前面教育
江背新村农民书屋